在线咨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推进产业园区现代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倡议书

发布时间:2021-02-18       发布人:PEJM       阅读次数:9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推进全省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为桥梁、产业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园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园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行业组织作为义不容辞承担起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推进机构,配合政府推动园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与广东省产业园区协会现共同发起“产业园区现代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倡议:

一、以引导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有序健康发展

1.引导环保合规促进合法经营

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促进产业园区从制定规划为着力点,制定环境治理体系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衔接的规划,切实指导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引导责任体系、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园区和企业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合法合规经营,营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氛围。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投资

针对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引导性不够的现状,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促进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架构,调动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切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探索环境治理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经营的模式,在市场化机制下,长效建立环境治理供需融资、绿色融资开发灵活机制。

3.引导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引导产业园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按效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新机制;创新治理模式,规范处理处置方式,增强处理能力,实现园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新政策引导,探索园区污染治理的长效监管机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对第三方服务和治理重点领域研究,鼓励和探索新兴环保服务模式,开展业务培训和案例分析,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商业模式。

二、以推动为举措,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1.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发展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园区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构建绿色技术与绿色管理协同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能,有效推动环境治理从末端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2.推动环境治理“绿色”技术创新

立足根本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核心,以水、大气、土壤领域为重点,以园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搭建生态环境领域绿色技术转化平台,中介组织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转提供全方位的联通服务,促进创新信息的交换与传输,保护绿色制造知识产权。园区绿色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充分满足污染治理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3.推动生态环境风险应急防范

有效防范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增强生态环境风险意识,按照“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总体思路,制定产业园区统一的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设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风险防控协同和责任机制,有效运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机制,系统梳理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提出生态环境风险应急防范整体预案,实现从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从减小生态环境风险损失向遏制生态环境事故发生转变,有效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4.推动园区环境治理试点示范

按照开展“两个试点”工作思路,即开展产业园区“现代环境治理”试点、“第三方环保服务”试点,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相结合,严格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准入审核,把好环境风险入园第一关,助推产业园区实施“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宏观管控,开展园区环境治理试点示范,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5、推动园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精神,产业园区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具体的行动措施,进行绿色产业链构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全面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行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